慧远弥漫导航

慧远弥漫导航

放生的讲究和禁忌是什么,放生究竟放什么?

放生什么好 973 973

一、放生可以念往生咒吗

1、

现在大家都在做善事,有些人在做放生的事情,有些人在做护生的事情。其实不管是放生,还是护生,这所有一切的源头还是在人。因为有人要杀生,所以有人在放生;因为有人在伤害动物,所以有人在保护动物。如果不从教诲人开始,我们怎么做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。所以,我们现在所做的教育人的事业,就是大放生,大护生。面对今天有人去放生、护生,我们是绝对的随喜、绝对的赞叹,因为这是善事。但是在我们今天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,我们要用智慧去面对。所以,我们要把一半的时间、精力放在教育众生,传播真理上,因为教育才能拯救整个人类。

2、在非洲,大象越来越少,这不是动物自己干的,而是因为人为偷猎。所以,我们重点需要保护的是人类,而不是动物。如果是动物自己干的,我们就保护动物;如果是人干的,我们就应该保护人。什么叫保护人?就是保护一个人的好心,让人知道所有生命是一体的。如果我们体验到这一点,我们的慈悲心就生出来了。我们要去关心动物,但我们更要去关心人,要不然那些人还是会去伤害动物。所以,解决这个事情的方法就是让人类的良知觉醒。

3、就像我们会去买鱼放生,那养鱼人还会不会再养鱼?当然会。这个世界因为人心的需求,从而就诞生了市场。所以,我们在做放生这件事的时候,要真的非常有智慧。比如,我们还是经常买鱼放生,但我们换一种新的态度。第让鱼多活一些时间;第借用鱼作为工具,来长养我们的慈悲心;第借用我们放生的形式,产生一个好的影响。

4、仁焕法师曾组织过一次百万大放生。那天刚好来了一个人,我看到他,叫他赶紧跟着去参加百万大放生。他放生回来后跟我说,好震撼,好欢喜!我说有好事要找你,他就问我有什么好事?我说你想一想,他说想不出来,我说一定有好事要找你。他回去不久后,就被提升为副总裁。这是为什么?第他一来就碰到百万放生,我在南山寺那么久都没碰到,他来一次就碰到了,这就是有福之人。第他放生后欢喜的不得了,这种随喜之心把百万的功德都随喜回去了。所以我就知道了,他肯定有好事要降临,其实这都是有征兆的。

放生的讲究和禁忌是什么,放生究竟放什么?

5、放生的效率和效果很重要,怎么样才能使用最少的金钱与精力去利益更多的人和众生?比如,我们现在大的放生要到哪里放呢?要到黄河、长江边上放,到游客最多的地方放,到钓鱼最多的地方放。有人就说,那些地方有那么多钓鱼的人,我们怎么能去那里放生呢?这就需要智慧了。我们要把钓鱼的人都请过来一起放生。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升华,要有高度,不升华,就没有高度。当我们把事情升华上去,我们就已经透过放鱼、放虾在放人了,这就不一样了。

6、我遇到过两次很有意思的放生,那两次放生都是在钓鱼的地方放的。有人说,师父你为什么选择在钓鱼的地方放生?你在钓鱼的地方放生,鱼不是又会被钓走了吗?这其实是一种限性思维。第大家有没有发现,鱼被打起来时都是晕的,再放下去,它是不会去吃鱼钩上的食物的,它气都还没缓过来。第我们放生放的都是活鱼,它会跑,它不会老守在那个地方。鱼自己就游走了,它怎么会等着钓鱼的人来钓它呢?最重要的是,我请那些钓鱼的人一起来放生,不仅是请他们来放生,还给他们发供果。放生又不要钱,又发供果,还消灾免难,所以他们就很愿意来参加。

7、有一次我们在德阳放生,放生完以后,我们在收拾东西,结果钓鱼的人跑掉了。我说,你们怎么不钓了?他说你们都在放生,我们钓鱼都不好意思。这不是我不让他钓的,钓鱼的人用什么来渡?用放鱼渡。反其道而行之,这是佛法教给我的方法。我要是对他们说不能钓鱼,那他们肯定不会听我的。而用这样的方法,是在他们心中种下一个反向的力量,他们要是多放几次生,他们就钓不下去鱼了。当一个人放生多了,他就不可能吃肉,他就不可能杀生。因为内在的慈悲被激发了,外在就会自动呈现出来。

8、2004年左右,我们在乡下放生。我们前面放,后面就有人捞,那怎么办呢?把那些捞鱼的人都请过来放生就好了。第自己放的生,他们还会捞吗?他们肯定知道这个不吉利,前面放生是为了求吉祥平安,求发财,后面捞起来把它吃了,他们自己还吃得进去吗?就算吃得进去也要难受好几天。第我们组织当地的人来放,自然也会有当地的人去阻止那些捞鱼的人的行为,那些被放的动物有人守护。

9、在放生排队的时候,我就看到,很多老人抱着孩子,还有孕妇、学生,他们都把队排得整整齐齐的。抱一条鱼,放了,就奖励巧克力一个。还有人放完后,排第二次队继续放生的。当给他们再次发放糖果时,他们就说,我放过了,也拿过糖果了。这种感觉太美好了,不拿糖果了,就只是觉得放生很美好。所以,当人有了一颗无私的心,就有了方法。

10、
护法小居士(图片来源:大菩文化摄影:马世江)

二、一年中放生是哪一天

1、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

心,究竟是什么?

我,从何而来、往何而去?

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?

我从何而来,往何而去?人生的意义究竟为何?参不透答案就这么放弃不再寻找,日复一日,度过一生,到头还自懊吗?

唯有“觉性”,掌握自己,心才能安住,念头不再妄想纷飞。

人生这条路实在是出人意料之外,每个人在这生当中都会遇到不可思义的因缘。因缘有前因后果,但人往往在过程中迷失了自己,不知该何去何从,在这一生当中做了什么?心在哪里?找不到心,人生也白白走了一遭。

“人生,从哪里来?要做什么?”怎么想也想不出答案。

“真的没有答案吗?绝对是有的!”不知心是什么,生从何来,死往何去,这就是迷!佛法即是要解决人生的无明,要人觉悟,破除人生迷惘,藉禅修、亲近佛法,就能慢慢找到答案。

有一个公案:从前有位罗状元,当官十几年,育有一子,他亲自教导孩子,希望将来儿子同父般有成就。然而不管他如何努力,儿子仍然十分愚痴,罗状元非常难过,“自己如此有成就,竟生了个愚痴儿子,人生所为何来?意义何在?”于是他出家修行,留予后世此偈:“急急忙忙苦追求,寒寒暖暖度春秋,朝朝暮暮营家计,昧昧昏昏白了头,是是非非何时了,明明白白一条路,万万千千不肯修。”

是的,万千大众不都是这样过了一生,念大学、成家立业,求成就、做大官,辛辛苦苦往上爬,无非在追求目的,但这个目的达到后接下来怎么办呢?只好再找另一个目的,否则,真不知自己要做什么。

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指出何为清楚明白的修行之路。一天释迦牟尼佛为大众说法,却不发一语,只是用手拈起一朵花,千万弟子中唯有摩诃迦叶微笑点头,他悟到当下这念心,而成为禅宗初祖,代代以心传心。

顿悟的经验其实每个人都有,例如坐下来念书,一开始不懂;解不出答案,但突然间就明白了,这就是悟。然悟有大悟、小悟,有悟世间道理等,而佛法讲悟是“悟自己本来的心”。昔日德山祖师还是周金刚时,怀疑禅宗如何“见性成佛”,千里迢迢到南方要找龙潭祖师辩论,途中却被卖点心的老婆婆问倒: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请问师父点那个心?”

“心念刹那刹那生灭,未来心不可得,现在心刹那过去也不可得,真正自己的心是什么?”且天天以眼耳鼻舌身意观相,看不到真相,殊不知“见诸法空相,即见实相”。德山祖师也曾从蜡烛的明灭中悟到“光明、黑暗是无常、是生灭;但能知光明与黑暗之觉性,超越光明与黑暗,不生不灭”。

什么是觉性?释迦牟尼佛曾以“客尘”道理来阐释,“旅客总在流浪,不断寻找目的地,来来去去不停留,而安住在旅舍、不来不去的才是主人;又如灰尘在虚空中飘浮,虚空有无随灰尘在动?一客一尘,一主一空,要体悟主人在哪里,勿错把客人当主人”。

明白客尘道理,再来观照自己,变幻无常的身体、心念是客尘,灰尘在阳光中看得一清二楚,阳光即代表觉性,能观照自己心念。觉性的第一步就是反照心念,先觉悟什么不是自己的心,才能找到自己的心;心念从早到晚生灭不已,但人通常把心念当成自己,“将客人当成主人”,问题就在此,若心念改变,那自己又到哪里去?

生火变异不停的是心念,觉性则不生不灭、不摇不动,众人以为觉性很难,其实觉性始终没有离开,能起心动念、创造身口意都是觉性。所以觉性,就是要觉“心”在哪里,找到不生不灭的心,就是找到自己真正可以掌握的觉性,不须靠外在因缘和合而生;世间所有一切都是因缘成就,因缘散了就没有了,唯有觉性与自己最亲,身体还给父母,觉性要还给谁?必须还,因它是本具的,是自己真正可以作主的地方。

“找到自己的心后,要更进一步了解心的作用,心能作主,人生就能自在,让心作主,让觉性功用发挥出来”,“相信因果,相信所有问题皆是自己所创造,必须学习转念,心念一转,因缘就转,人生逆境、烦恼痛苦,全看自己能否化为成就资粮,行智能者能在任何机会下转而成就自己,这就是真实的人生智能,让心发挥无限的力量”。

2、她的手轻轻搭在方向盘上,外面下着小雨。收音机正转到一个不知什么台的台上,溢漫出来的是安静讨好的古典小提琴。

3、前面是隧道,车流如水,汇集入洞。

4、“各位亲爱的听众,人生最重要的事其实只有两件,那就是……”

5、主持人的声音向例都是华丽明亮的多,何况她正在义无反顾地宣称这项真理。

6、她其实也愿意听听这项真理,可是,这里全是隧道,全场五百公尺,要四十秒钟才走得出来,隧道里面声音断了,收音机只会嗡嗡地响。她忽然烦起来,到底是哪两项呢?要猜,也真累人,是物质与精神吗?是“身与心”吗?

7、是“爱情与面包”吗?是“生与死”吗?或“爱与被爱”?隧道不能倒车,否则她真想倒车出去听完那段话再进来。

8、隧道走完了,声音重新出现,是音乐,她早料到了四十秒太久,按一分钟二百字的广播速度来说,播音员以及那个说了一百五十个字了,一百五十字,什么人生道理不都给她说完了吗?

9、她努力去听音乐,心里想,也许刚才那段话是这段音乐的引言,如果知道这段音乐,说不定也可以又猜出前面那段话。

10、音乐居然是《彼得与狼》——这当然不会是答案。